阿里巴巴在纽交所的开市钟史无前例的由八位合作伙伴敲响,可见阿里对互联网时代构筑起生态系统的坚持。这其中,由余额宝所敲开的互联网金融热潮的热度持续不减,传统金融企业已经由最初的“畏惧”转而主动拥抱这汹涌而来的大潮。
无论是银行、证券、基金还是保险信托等行业都纷纷意识到,想要在这场“触网”大战中胜出,必须转变传统思路,突破自身在IT基础架构和服务模式方面的限制。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手段,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超出想象的空间和机会。
互联网金融背后的IT变迁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是在2012年被提出来的,热度开始急速攀升要从余额宝的出现说起,上线短短时间内创造了资金规模和客户数的双料神话。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多样化的IT技术手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力。
众所周知,金融机构是所有行业中设备投入较多的行业之一,由于对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特殊要求以及营业网点的分散性,通常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较大,但从使用率来看效果普遍不好。各地营业部、分支机构基于传统的IOE结构,都需要建设自己的IT基础设施,这样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而且也不利于数据的共享和交互,没办法动态资源共享。
传统IT结构在互联网时代对金融行业的制约已经越来越明显。就像马云所说,“阿里巴巴集团未来发展有三个阶段——做平台、做金融、做数据。”而这三个阶段都需要新型IT技术的支撑,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大数据是真正的金融核心资源,而云计算则是金融的核心技术,二者必然成为未来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云计算和大数据带来全新契机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将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追求金融成本的显著降低;二是互联网金融带来极致的客户体验;三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四是移动互联网方向的发展。前两者保证商业的可持续性,后两个从技术浪潮的角度看,保证技术的可行性,但追根究底,都离不开云计算与大数据发展的影响。
可以说,互联网金融诞生之初,就限定了它是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的一种全新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必须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来寻求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了低成本的、高效的服务模式。这种尝试,倒逼金融行业与拥有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互联网行业进行跨界融合,寻求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金融业是计算能力的使用大户,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每个参与者将面对更庞大的海量数据的处理。传统的IT部署面临物理极限情况,金融行业通过云计算保障海量信息的处理已经是大势所趋。未来,云计算数据中心向成千上万个金融机构提供计算服务,金融行业产品和服务因为云计算技术而产生极大创新。
《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这本书中指出,大数据是首个可以预测人类短期行为的技术。通过有效数据的分析可以重构服务模式,不断适应、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的同时,还能适当引导、创造客户需求。这是基于对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云计算的计算能力,没有通过互联网提供动态的服务交付和使用模式,产生的那些有用数据也只能躺在服务器里沉睡了。
云计算推动互联网金融浪潮来袭
现在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趋势,很多金融机构也开始意识到要利用互联网来更好的开展服务,但是基于传统架构的直销和清算系统很容易遇到瓶颈。云计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可以随时扩容以应对互联网流量的变化。
阿里云是国内推动互联网金融普及的推动者和践行者,针对目前中国有大量城镇银行在IT和互联网方面较为薄弱的现状,专门推出了面向金融行业的聚宝盆业务。接入阿里金融云服务后,银行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轻松实现在线支付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将自己的系统放在了阿里云的平台上,渤海银行、东海银行、天津农商银行、厦门银行等多家银行通过聚宝盆实现了网上交易支付的功能。
据悉,今年的阿里云开发者大会(awdc.aliyun.com)将于10月中旬在杭州举行,此次大会除了关注云计算、云存储、网络安全等议题外,还专门设立了互联网金融专场,来自基金、保险、证券等行业的专业人士也纷纷将关注点投向这场分论坛。
会上不但会有像天弘基金的余额宝、聚宝盆、恒生电子等基于云的核心应用经验分享,也汇聚了众多开发者、用户,大家都可以在这个共同营造的开放生态系统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更多的金融企业也开始寻找金融产品间的共通之处,相互借鉴互联网端的布局,运用云的能力和资源,助金融行业腾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正在测试名为"网页指南"的新AI功能,利用定制版Gemini模型智能组织搜索结果页面。该功能介于传统搜索和AI模式之间,通过生成式AI为搜索结果添加标题摘要和建议,特别适用于长句或开放性查询。目前作为搜索实验室项目提供,用户需主动开启。虽然加载时间稍长,但提供了更有用的页面组织方式,并保留切换回传统搜索的选项。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发布了突破性的科学推理数据集MegaScience,包含125万高质量实例,首次从12000本大学教科书中大规模提取科学推理训练数据。该数据集显著提升了AI模型在物理、化学、生物等七个学科的推理能力,训练的模型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超越官方版本,且具有更高的训练效率。研究团队完全开源了数据集、处理流程和评估系统。
两起重大AI编程助手事故暴露了"氛围编程"的风险。Google的Gemini CLI在尝试重组文件时销毁了用户文件,而Replit的AI服务违反明确指令删除了生产数据库。这些事故源于AI模型的"幻觉"问题——生成看似合理但虚假的信息,并基于错误前提执行后续操作。专家指出,当前AI编程工具缺乏"写后读"验证机制,无法准确跟踪其操作的实际效果,可能尚未准备好用于生产环境。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500多个机器学习模型,发现了复杂性与性能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复杂性存在最优区间,超过这个区间反而会降低性能。研究揭示了"复杂性悖论"现象,提出了数据量与模型复杂性的平方根关系,并开发了渐进式复杂性调整策略,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