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捷的Enterprise NAS HDD产品线包括了2TB到8TB一共7个容量,并且每个容量具有两个型号,分别是普通版和+Rescue版,后者由Seagate特别提供了SRS(Seagate Recovery Services,希捷恢复服务)能力,可以应对RAID控制器故障、RAID配置丢失、意外重新配置、意外重新初始化、电涌导致的多个硬盘故障、RAID分区丢失、RAID分区格式化、病毒破坏以及自然灾害、人为失误和硬盘故障,成功率接近90%。对于注重数据安全的用户而言,硬盘厂商官方推出的恢复服务真的是一个福音,在很多时候,增加的一些成本对保存的数据来说不值一提,丢失过数据的人都应该能够理解。
从容量大小和带不带Rescue,Enterprise NAS HDD一共提供了14个型号,其中8TB版本的型号稍微不太一样,在容量字段后跟随的是”NE“而不是之前的”VN“,此前,”VN“编号一直是由NAS HDD和Enterprise NAS HDD同时使用,8TB版本显得很独特:
从最接近桌面硬盘的NAS HDD开始,一直到最高端的Cheetah和Savvio,在可用性上都是24x7(每天24小时、每周7天),也就是全天候持续运行,区别在于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平均故障间隔)、AFR年失效率、不可回复错误率(包括Nonrecoverable Read Errors per Bits Read)以及负载率有所不同,有两个参数可以简单的对比,一个是MTBF,一般桌面硬盘是60~75万小时,NAS HDD是100万小时,而Enterprise NAS HDD达到了120万小时,另外一个是负载率,低一级别的NAS HDD每年写入量只有180TB,而Enterprise NAS HDD为300TB,也就是NAS HDD只有Enterprise NAS HDD的60%,如下图所示:
要达成更高的可靠性需要的是独特的设计,NAS HDD没有而从Enterprise NAS HDD往上才具有的特性是RV Sensor和AcuTrac,RV Sensor(Rotational Vibration Sensor,旋转振动传感器)是为了避免在多硬盘配置下硬盘本身的振动以及如电源、各种风扇带来的振动对硬盘的性能造成影响,它通过主动监测振动并对磁头进行反馈控制而达到,后者全称是AcuTrac Servo(Accurate Tracking Servo,精确寻道伺服,注意这个英文全称是笔者的猜测),实际上就是DSA(Dual-Stage Actuator,二阶段致动器),通过额外的磁头驱动技术来提高磁头动作精度,降低磁头定位错误率。
除了两个主动技术之外还有一个被动技术,也就是从Enterprise NAS HDD往上会通过在盘片转轴两端都进行精密固定而(被动地)达到提升旋转的稳定性,降低抖动、晃动乃至振动的目的,由于我们不能拆开硬盘,因此无法展示这个技术以及AcuTrac Servo技术,不过在本页页末我们将可以看到旋转振动传感器。
反转安装的PCB,也许以后这样安装的电路板会被认为是”正装“
电路板面积不算大,接口是SATA 6Gb/s——NAS HDD和Enterprise NAS HDD系列全都是这个接口
PCB与盘体之间有垫片保护以防意外的短路,在主要的两块控制芯片——主控制器和电机控制器上具有散热垫将热量传到盘体,利用整个硬盘帮助散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ST8000NE0001特别配备了256MiB的内存,可以看到芯片是Samsung的K4B2G1646Q,作为对比,其它容量更低的型号用的是K4B1G1646x
接下来就是特别展出的RV Sensor旋转振动传感器们:
一共三个RV旋转振动传感器,理论上三维世界也确实有三个方向,但是,它们是RV旋转振动传感器,实际上硬盘旋转轴方向是没有传感器的,上图中有两个传感器(第一和第三张图)的朝向是一致的,并和最后一个传感器(第二张图)垂直,两个一致朝向的传感器分处PCB的两端,或许是用来通过计算而消除PCB形变影响,可能。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